海洋信息技术是指在海洋环境中,运用现代通信、遥感、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海洋环境的监测、预测、管理和利用的技术。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深入,海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日益广泛。
在海洋监测方面,海洋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实时、准确地获取海洋环境信息。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海洋表面温度、海平面高度、海洋盐度等参数,为海洋气候预测、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资源调查提供重要数据支持。同时,海洋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如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污染等,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海洋预测方面,海洋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海洋环境要素的预测预报。例如,通过海洋数值模型,可以预测海洋风暴、海浪、海流等海洋环境要素的变化趋势,为海上航行、渔业捕捞、海洋工程等提供安全预警和决策支持。此外,海洋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海洋资源量的预测预报,如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海洋管理方面,海洋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海洋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例如,通过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海洋资源的空间分布、开发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动态监测和管理,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此外,海洋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海上交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等海洋活动的管理和监管,提高海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在海洋利用方面,海洋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例如,通过海洋工程技术,可以实现对海底油气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的开发,满足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同时,海洋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海洋风能、海洋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为人类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支持。
然而,海洋信息技术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海洋信息的获取和处理难度较大。其次,海洋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地区的推广和应用。此外,海洋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受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
展望未来,海洋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信息技术将能够更加精准地获取、处理和分析海洋信息,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支持。同时,海洋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预测、管理和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发展中,海洋信息技术将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推动海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概述
T3S2-20W宽带自组网电台海上拉距测试。
二、测试环境
测试时间:2022年9月26日
测试地点:珠海市香洲市珠江口内海
测试天气及海况:天气晴,海况2~3级
测试设备:
T3S2-20W型电台1个,6dB增益天线2根
T3S2-20W型电台2个,6dB增益天线4根,8米馈线4卷
海康摄像头2台
配试笔记本
交换机1部
图1 母船电台
图2 艇载电台、摄像头、配试笔记本
图3 艇载天线及馈线
图4 测试地点
三、测试内容及结果
1、应用性要求测试
1.1 测试要求
海上高盐、潮湿环境,船只行驶速度不低于15米/秒,横、纵摇摆最大幅度±20°,周期4秒条件下,能按各项指标要求正常工作。
1.2 测试方法
组织海上试验,在要求的海况条件下进行测试。
1.3 合格判据
正常工作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1.4 测试视频
海况:3~4级(如需视频,请联系我们)
2、峰值吞吐量测试
2.1 测试要求
2.2 测试方法
搭建试验环境,通过试验船网络控制中心,测试笔记本电脑运行配置管理软件,在测试笔记本电脑运行iperf3网络性能测试工具。
图5 峰值吞吐量测试设备连接图
图6 电台通信带宽设置界面
2.3 合格判据
系统峰值吞吐量≥100Mbps,则此项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2.4 测试结果
图7 峰值吞吐量测试结果
3、通信距离、速率及时延测试
3.1 测试要求
岸上电台(母舰电台)与海上电台(无人艇载数据终端)之间通信距离不小于10公里,上行(两艘无人艇至岸上)传输速率不小于10Mbps,传输时延小于50ms。
3.2 测试方法
岸上电台(母船收发信机)192.168.1.214架设于预设地点(码头岸边距离海平面约6米),连接电脑1,运行监控软件。海上电台1(无人艇载数据终端)192.168.1.211架设在试验船1上,连接摄像头1,海上电台2(无人艇载数据终端)192.168.1.213架设在试验船2上,连接摄像头2。岸上电台距离海上电台1约10km,岸上电台距离海上电台2约10km,三个电台可以互联互通。
保持岸上电台与海上电台之间通信距离10公里以上。
笔记本通过网线连接岸上电台。使用Firefox或Chrome浏览器登录管理配置平台。
通过VLC软件打开两条船的视频并统计视频码流,同时打开iperf3软件数据传输测试,实时监测上行传输速率。打开PC命令行窗口,执行ping电台命令发送100个包(ping192.168.1.211 -n 100),记录ping包时延情况。
3.3 合格判据
在通信距离不小于10公里时,传输速率不小于10Mbps,数据传输时延小于50ms,则此项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3.4 测试结果
图8 海上拉距试验通信拓扑GIS图
图9 10公里视频回传和数据传输试验结果
图9为10公里视频回传和数据传输试验结果,左边为2路视频码流统计,中间为2路回传视频,右上为通信设备GIS图,右下为iperf3数据传输界面。图中国,两路视频码流统计结果均为8Mbps,与配置相符,iperf3数据传输码流>6Mbps,总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2~25Mbps,>要求的10Mbps。
为验证总的数据带宽和各路视频数据带宽之间的关系,对其中1路视频码流进行更改,将摄像头192.168.1.67码流为2Mbps,并记录更改前后的试验结果。由于船只在由远及近行进过程中,总的带宽随着距离变近而增大。
图10 码流更改前试验记录
图10为码流更改前试验记录(距离7公里左右)。左边为视频码流统计数据(2路视频码率设置均为8Mbps),中间为2路视频显示,右上为船行驶位置,右下为iperf3测速结果,带宽为16~20Mbps,取值18Mbps,合计传输带宽为18+8+8=34Mbps;
图11 码流更改操作截图
图11为码流更改操作截图,摄像头视频码率设置更改图,其中一路由8Mbps改为2Mbps。
图12 为码流更改后试验记录
图12为码流更改后试验记录,视频码率更改后试验结果(距离6公里左右)。左边为视频码流统计数据(左上路视频码率设置为2Mbps,坐下视频码率为8Mbps),中间为2路视频显示,右上为船行驶位置,右下为iperf3测速结果,带宽对应提升至30Mbps,合计传输带宽为30+2+8=40Mbps。
图13 码流更改回8+8Mbps后试验记录
图13为将192.168.1.67码流又设置为8Mbps后5公里内的试验记录。左边为视频码流统计数据(2路视频码率设置均为8Mbps),中间为2路视频显示,右上为船行驶位置,右下为iperf3测速结果(其中带宽对应增加至30Mbps),其结果显示,降低视频码流后,iperf3数据传输码流会增加,合计传输带宽为30+8+8=46Mbps。
图14为时延测试结果,左图为时延测试结果,右图为测试时电台的位置态势及相互距离
图14为时延测试结果,左图为时延测试结果,右图为测试时电台的位置态势及相互距离。
审核编辑 黄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