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ODF跳纤混乱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一是产品自身的设计缺陷,二是工程设计偏差。
首先,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当前主流的ODF尺寸为2200×840×300mm,容量为648芯。架体内左侧的空间为盘纤单元,跳纤的余长在这里盘留。这个空间也是跳纤布放的唯一通道,无论是架内还是架间的跳纤,都需要通过这个通道布放。假如ODF架有2/3的容量用于架内连接,1/3的容量用于架间连接,那么最多会布放432条跳纤。想象一下,432根跳纤都从ODF架左侧的空间布放,会是多么混乱的景象!
其次,工程设计偏差也是导致ODF跳纤混乱的重要原因。按照ODF的尺寸,架内跳纤的最大长度应不超过3m,70%的跳纤长度应不超过2.5m,40%的跳纤长度应不超过2.0m,甚至有少量跳纤长度只需要1.5m。然而,我们设计文件中计列的跳纤长度基本上都是3.0m长度的,平均每根跳纤的余长超过了0.5m。而过长、较粗的跳纤条数多了,就会形成我们常见的混乱景象。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1. 优化产品设计:在设计ODF时,应考虑跳纤的布放路径,适当增加架体内盘纤单元的容量,减少跳纤布放空间,从而降低混乱程度。
2. 严格执行工程设计规范:在设计文件中,应严格控制跳纤长度,避免过长、过粗的跳纤。同时,对设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设计水平。
3. 采用MODF设计理念:MODF的设计采用了电缆总配线架(MDF)的设计理念,架体分线路侧和设备侧,跳纤从设备侧对应的设备端口跳接到线路侧对应的外线光缆纤芯。这种设计可以大大提高跳纤的布放效率,降低混乱程度。
总之,ODF跳纤混乱问题是我们可以通过优化产品设计、严格执行工程设计规范和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来解决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通信质量。
之前一直不明白CMCC为啥不用MODF,直到上个月和来自各省的传输专业同事交流后才知道,原来CMDI的传输设计人员也没几个知道还有MODF这种产品的,而MODF在其他运营商的规模使用已经近10年了。
1、传统ODF使用中的问题
传输专业的设计人员,应该没有不熟悉ODF的吧,那么对图1的场景一定不陌生。
图1 ODF跳纤现状图
这张图片里ODF的尾纤布放得混乱吗?乱!但只算一般的乱。因为这些ODF的端子使用率都很低,如果ODF的端子使用率高于50%,那情景就目不忍视了。
2、导致ODF跳纤混乱的原因
导致ODF跳纤布放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产品自身的设计缺陷和工程设计偏差。
2.1 产品设计的缺陷
当前主流的ODF尺寸为2200×840×300(高×宽×深,mm),容量为648芯,见图2。架体内左侧的空间为盘纤单元,跳纤的余长在这里盘留;这个空间也是跳纤布放的唯一通道,无论是架内还是架间(从其他设备或ODF布放到本ODF)的跳纤均需通过这个通道布放。
图2 传统ODF的内部布局
假如ODF架有2/3的容量用于架内连接(每两个端口连接1根跳纤),1/3的容量用于架间连接,那么最多会布放432条跳纤。大家想象下432根跳纤都从ODF架左侧的空间布放会是个什么景象!
2.2 工程设计偏差
按照ODF的尺寸,架内跳纤的最大长度应不超过3m,70%的跳纤长度应不超过2.5m,40%的跳纤长度应不超过2.0m,甚至有少量跳纤长度只需要1.5m就够了。但我们设计文件中计列的跳纤长度基本上都是3.0m长度的,平均每根跳纤的余长超过了0.5m。
跳纤的直径有2.0mm的,也有1.2mm的,性能指标均符合使用要求,但几乎所有设计配置的跳纤都是直径2.0mm的。
过长、较粗的跳纤条数多了起就有了这样的景象,见图3。
图3 ODF混乱的跳纤
3、MODF的设计理念
MODF的设计采用了电缆总配线架(MDF)的设计理念,架体分线路侧和设备侧,见图4。外线光缆的纤芯成端在线路侧、设备的端口连接光纤成端在设备侧,跳纤从设备侧对应的设备端口跳接到线路侧对应的外线光缆纤芯。
图4 MODF的线路侧和设备侧
MODF盘纤单元设置在架体的两侧,这也是跳纤从设备侧布放到线路侧的通道。当然,盘纤单元容量再大,也满足不了设计中每根跳纤动辄数米的余长需求,所以,为应对那些马虎的设计人员,MODF又设计了配套的储纤架。MODF设备侧与线路侧的跳纤与储纤架见图5。
图5 MODF设备侧与线路侧的跳纤与储纤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