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说说雷击的两种常见现象:绕击和侧击。
绕击,是由于雷电流小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最小雷电流而产生的一种雷击现象。为了防止雷击点失控,我们通常会使用避雷针等接闪器来形成一个接收雷击的确定点。接闪器的种类有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线,其位置通常通过“滚球法”来确定。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1312“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将第一级防护的雷电流威胁值定为200KA,波形为10/350μs,超过该值的概率约为1%,也就是说,99%的雷电闪击都包括了200KA以下的雷电流。以第一类防雷建筑为例,首次雷击的雷电流参量为200KA,通过闪电数学模型(电气-几何模型)可以计算出对应的保护范围。例如,对于一类防雷建筑(滚球半径为30m),如果雷电流小于5.4KA,就可能发生绕击现象。
另一种雷击现象是侧击,是由于建筑物高度大于所选滚球半径而产生的一种雷击现象。一般来说,如果避雷针的高度超出对应滚球半径或者建筑物的高度超出了所选滚球半径,都会产生侧击现象。如果避雷针的高度超出对应的滚球半径,依然能起到接闪的作用,这反而增加了雷击的概率,从而主动地引雷。因此,在设计避雷针时,要确保其高度不超过对应滚球半径。
为了全面保护建筑物,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防雷措施:
1. 在屋顶敷设避雷带或避雷网格,避雷带可以看作是无数等高避雷针的积分,也可以看作是避雷线,从而全面保护建筑物。
2. 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屋面宽度,合理设置避雷网格的尺寸,以保证其效果。
3. 避雷针、避雷带的保护范围是利用滚球法确定的,而避雷网格则是利用法拉第笼的原理设计的。在设计避雷网格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度,而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实际情况。
4. 在雷雨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减少雷击风险。
总之,了解雷击现象和防雷措施对于我们提高生活质量、保障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重视防雷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概念
1、 绕击:由于雷电流小于所选滚求半径对应的最小雷电流而产生的一种雷击现象。
避雷针即接闪器的作用是形成一个接收雷击的确定点以避免雷击点失控,防止被保护空间受直接雷击。接闪器的种类有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线,接闪器的位置常用“滚求法”确定。《建筑防雷规范》GB50057-94中规定首次雷击的雷电流参数:一类—200KA;二类-150KA;三类-100KA。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1312“雷电电磁脉冲防护”
将第一级防护的雷电流威胁值定为200KA,波形为10/350μs,超过该值的概略为1%,就是说,99%的的雷电闪击都包括了。
拿第一类防雷建筑来说,首次雷击的雷电流参量为200KA,由闪电数学模型(电气-几何模型)
hr =2I+30(1-e-i/6.8)
简化为 hr=10·I0.65
hr——雷闪的最后闪击距离,也是规范当中的滚求半径
I——与hr相对应的得到保护的最小雷电流幅值。即比该电流小的雷电流可能击到被保护空间。
将200KA带入上式中得I=5.4KA,即对于一类防雷建筑(hr=30m),如果雷电流小于5.4KA,就可能发生绕击现象。
2、 侧击:由于建筑物高度大于所选滚求半径而产生的一种雷击现象。
一般来说,如果避雷针的高度超出所对应滚求半径或者建筑物的高度超出了所选滚求半径,都会产生侧击现象。如果避雷针的高度超出了对应的滚求半径,依然能起到接闪的作用,也并不是一种浪费,这反而增加了雷击的概率,从而主动的引雷。而过高的避雷针在充当接闪器的同时,也做了引下线的作用,从而改善保护。现代建筑中防侧击雷的一种重要措施就是在超出滚求半径高度的建筑物周围做防侧击雷的避雷带(暗敷)。
如果是现在建筑物,为了全面的保护,从安全、美观角度出发,提倡在屋顶敷设避雷代或者避雷网格,避雷带可以看成是无数等高避雷针的积分,也可以看成是避雷线,从而全面的保护建筑物,如果屋面宽度较大,可以增加避雷网格(网格尺寸必须小于一类:5×5或4×6m;二类:10×10或12×8m;三类:20×20或24×16m)
避雷针、避雷带的保护范围是利用滚球法确定的,而避雷网格则是利用法拉第笼的原理设计的,因此,在设计避雷网格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避雷网格的高度。实际当中。有女儿墙的的平顶屋,其宽度小于24m时,只需沿女儿墙上部附设避雷带,宽度大于24m时,须在屋面上两条避雷带之间加装明装连接条,连接条的间距不大于20m。无女儿墙的的平顶房屋,其宽度小于20m时,只在屋顶上附设避雷带,宽度大于20米时,加装明装连接条,间距不大于20m(三类建筑)。符合避雷网格尺寸的大小。